【另外,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但是实际上用于考核人才的察举科目有很多。
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几种,而且又让熟悉地方情况的州郡长官亲任察举官,这就能把各类人才作为察举对象,选士任官,这无疑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治。
在其实行之初,察举制能保证被察举者的“质量”:被察举者有一年任期,只有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若不胜任,就要被撤换,而且推荐者也会因此受罚。还会以策问形式对被察举者进行考察。
另外,察举制也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举士’(选拔人才)与‘举官’(提拔官吏)没有分开。而且,‘选举’与‘考课’没有区分。察举的对象既有未入仕者(无官职者),也有入仕者(现任官吏)。选举科目的设置,也是对现任官吏的考课内容。
但是,总的来看,汉代的考试是辅助形式,不占主要地位。
这说明汉代对选才、任职官吏的考核还未制度化、严格化。但,察举制相对于世卿世禄制、军功制已经是一大进步了,两汉统治能长达4oo年之久,与察举制的有效推行有很大关系。】
后辈感叹一句:
【虽然西汉初期,察举制贡献颇丰,可随着势力划分,新氏族的重新形成,阶级的重新改变,特别是西汉时期外戚集团的形成,察举制正在逐步失去他的作用。
到西汉末年时,果然是出了大问题。不说别的,西汉到东汉的过渡时期里,西汉末年曾经生过一件惊天大事:汉皇室的外戚,权倾朝野的王莽,篡汉了。】
后辈叹息一声。
【外戚篡汉。从汉朝建国伊始。从汉朝第一任统治者开始,所有刘氏子弟,最害怕的事情,到底还是在自己的子孙后辈身上生了。】
……
*
汉。
刘彻猛地站起身来。
“陛下……”这一动静把周围人惊得不轻。
先前他们还能抱着看热闹的心情听天幕所说。
天幕好,天幕妙哇。
他们听后辈说前朝之事,听得是津津有味,更何况,那负责讲解的后辈还透露了陛下未来的章程……
知晓了未来几十年的大概走向,他们可以提前布局了……跟着陛下走总是没错的。
实在是赚到了!
臣子们正在心里偷着乐,默默盘算着下一步……谁承想转眼吃瓜就吃到自家身上了?!
啊这!
群臣哑然。一时不语。
刘彻也哑然。他心乱如麻。一时间竟然也说不出话。
最在意的事情到底是生了。他该说什么,他要说什么……
他说了他做了,几百年过去,不几十年过去了,后世这样的事就不会再生了吗?
想也不可能。后辈不支棱起来,该生的还是会生。
“……”
他们老刘家不争气的后辈!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一肚子的火。僵立片刻,到底是缓缓坐下了。
他倒要看看这怎么回事!
【这还要从王莽家说起。自汉武帝以后,朝政为外戚王氏一门所把持,王莽藉其叔伯之馀荫及王太后之信任,得以独揽大权。】
【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深重,政治动荡,人心思变。封建社会的矛盾多起于土地兼并,大地主与小地主,地主与农民……西汉后期也是如此。
灾荒,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整个社会流传着“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之说。这为王莽的行动提供一个政治舆论。
而王莽本人更是当时整个汉朝心目中的‘圣人’。】
后辈说到最后的时候,故意在‘圣人’二字上加重,以表示故意强调。
颇具讽刺。
【在察举制下,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固定了下来,众人对德行要
求颇高。()
这一点为有心之人所用。
?本作者岁岁如初提醒您《扒一扒想长生却惨遭被骗的冤种们[历史直播]》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王莽正是其中翘楚。在王氏子弟大多骄奢淫逸的时候,在他们的衬托下王莽为人恭俭显得与众人格格不入,他雅好儒术,礼贤下士,故声誉日隆。所有人对他赞不绝口。
汉平帝在位时,王莽推行惠政以笼络人心:
如大封宗室、功臣后裔,捐私产以救济贫民,扩充京师太学,增加五经博士名额,於郡国县邑广置学校等。
王莽纂汉正是适应了当时整个社会的人心思变,社会思治这一实际情况产生的。王莽利用”汉德已衰,新圣将兴“之说,假托符命以新圣人自居,取得国人之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