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小莲放假回家已经几天的时间。
村里的社员,彻底进入猫冬时刻。
今天一早,村里家家户户的女人带着孩子们,去赶集。
嘉敏家里也一样,吃过早饭以后,嘉敏带着家里的三个孩子去赶集,还特意的挑着箩筐,里面有调换商品可能用的到的粮食,还有油。
为了过年做准备,昨天已经碾出来一百斤稻谷的大米。
市集离凤凰生产大队有段距离,在隔壁村河边的草坪上。
等嘉敏母子四人到的时候,集市上已经热闹非凡,人来人往。
路上一路结伴同行的还有村里一些妇女。进了集市,大家默契的分散开来,各自逛集市,买也可以,换也可以。这是唯一合法私下出售自家剩余农货的时候。
小莲好奇的问,“妈,明天咱家的三头猪是杀了送收购站还是不杀”
“不杀,咱家的年猪不是早就杀了,那头大的,留下了半扇猪做腊货。还不够你吃的呀”刮刮小闺女的鼻子。
小莲皱皱鼻子,撒娇的挽住嘉敏的胳膊,娇滴滴的说,“妈,我想吃新鲜肉,我总觉得新鲜肉好吃。”
轻哼一声,说,“不能杀,已经与收购站的人约好,人家明天开车来抓猪,想吃等明年。”
其中一头是上交的猪,一百三十五斤有工分,那头猪过的部分也是有额外有工分的。
“噢噢。”
村里统一的交猪,前后一共三次,明天是最后一次。
嘉敏可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集市里,人挤人,肩挨肩。
叫卖声不绝于耳。
有卖豆腐的,有卖花生的极少,有卖土布麻布的,有卖羊肉的,有卖鸡蛋与鸡的,有卖鸭子与鹅,还有卖土狗的,等等。
嘉敏看到卖鸡的,有了兴趣,蹲在摊位前问,“同志,你家的鸡有五斤多吧”
夫妻两中的妇女见到来了主顾,马上热情的招呼,“对,我家的鸡养了两年多,每一只都有五六斤。同志,你要几只”
“四只都要了。”
“啊,有一只是鸡公,也要啊”
“要,鸡公鸡母杀了都是肉。我不挑的。”
“诶诶诶,对对对,同志你说的对,杀了都是肉。”中年妇女高兴的跟个什么似的,嘴都合不拢。
鸡肥,平均下来一只鸡一块一左右。把绑好的鸡递给老二小南,放进他身后的背篓中。
清南双眼光,眼里已经全是肉肉。
走了一圈,在人群中挤啊挤的,转到卖羊肉的那地方,照样蹲下来问价,应该是杀了两只羊,还没有卖多少,嘉敏问价以后,一口气买了一只羊,用刀割成了几块,放进大儿子的箩筐中。没有全付钱,一半用粮食换的,一半给的钱。
“走,我们去买些土布。再买些其他的东西就回去。”
三个小的当然没有意见。
再转了几圈,带来的东西全换了物资,箩筐与三人的背篓中,都装满了物资。也不与其余的熟人打招呼。一家四口往家里赶。
路上遇到熟人也彼此默契的不打听买了什么。
去的时候,有说有笑。回来的时候,都沉默。
第二天,家里一早的,收购站就来了,车直接从南堤开到北堤这边的屋门口。
收购站来的人中还有一位熟人,是宋三福的同学郭正明。
见到老爷子,马上前来问好,“宋叔,最近还好吧”
郭正明一米七左右,不胖不瘦,在收购站工作,有些油水,家里的日子过得不错。
“还不错,正明小子,你坐会儿。”老爷子招呼着郭正明坐堂屋靠墙的火塘边。
火塘里,大火熊熊燃烧,干柴烧的噼里啪啦的作响。火塘上方的屋梁上,挂的满满当当的腊货,还有两层的竹篦子,竹篦子里是腊豆腐,腊豆渣。边上还有腊大肠,腊猪脚腊猪肚等等。不经意朝上望的郭正明,心中一惊。
“嚯,宋叔,家里的日子过得不错啊。都是腊货。”郭正明压住心里的疑问,以玩笑的形式问道。
老爷子“憨憨”的笑,“最近两年日子过得还行,今年三福家的,养了四头猪,自家杀了一头留了一半。还有一半都换了粮食棉花。”
望了一眼外面的人群,接着说,“三福家的,没有别的大本事。养猪养的好,家里的四头猪,头头都养的白白胖胖。交完任务猪,还能挣不少。你小子可不能压我们的价。你与三福打小就在一起读书,关系好。”
“那不会,我按照最高标准的价给。你老就放心吧,我做不到帮扶三福留下的孤儿寡母,那也不会欺负他们。”郭正明是隔壁村的,小时候读学可是在凤凰村读的,还是读的私塾。高小是后来解放以后才有的。
“我带你去瞧瞧那些猪。”老爷子带着郭正明出去猪栏屋瞧。
猪栏屋那边,村里的猪倌也在那,在一边与抓猪的宋家人吹牛,“三福家的去抓猪,我就说,全村的猪养的最好的一定是三福家。
现瞧瞧,还真是,每一头都是二百多斤,啧啧啧,这猪咋样的要是开年就抓的猪崽,不得有三百多斤啊”
脸上全是艳羡,他家除了母猪,也有养任务猪一共养了两头猪,一头任务一头自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