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刘启按照自己小时候扛过的犁画出来的。
只是他是北方人,这种人随犁走的步犁在旱地的效率肯定比现在耕作方式要先进无数。
但他并不知道这个东西在南方这种水田到底适不适用,还得试过才知道。
在机械化普及之前,差不多刚好就是刘启小时候这个时间段,他的家乡普遍运用的就是这种耕作方式,沤肥、步犁翻地、耕种、收割、再翻地,这是一整套的流程。
在当时,正常的家庭都耕种有三、四十亩地左右的规模,捎带手的还能搞一搞养殖,以及趁着农闲时候出去搞点儿小副业。这个现状是当时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刘启上中学前后,机械化开始普及之后,土地才开始有了大规模流转的情况。
照着自己小时候的样子,给现在的农业筹备农具,虽然南北地域不同,但刘启觉着多多少少肯定会比现在的耕作方式要先前。
先不说其他的,起码铁的农具,肯定就比木制的要好用无数倍。
“主公,这是犁?”徐老二有些惊讶的问道。
刘启点了点头,“一种步犁,上面套的是铁制的铧,也可以整片都用铁制,这个分情况而定,你到时候亲自下地看看哪个更有效率就用哪一种。”
这种步犁的学名到底叫什么,其实刘启都不知道,但他知道这玩意怎么用的,又有那些零件。
小时候耕种过的经历,让他对这些隔三岔五就要摸一回的农具真是熟的不能再熟。
搞定了犁之后,刘启又顺手把铁锹、耙子、?头、镐等等在他小时候经常用到的农具悉数全部画了一遍,不管这些东西在南方的土地上到底适不适用,但肯定会比当地百姓现在使用的要好。
不管是农具还是其他东西的演变,必然是朝着更好的方向展的。
若是演变的更不适宜了,那这两千年的展还有什么意义?
“主公,我一直很好奇你这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的东西?懂兵器,卑职觉得是应该的,但是为何主公你连农具都懂?这实在让人有些难以置信。”徐老二不无惊讶的喟叹道。
“你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知一道而晓万法。”刘启笑问道。
徐老二一脸茫然的摇了摇头。
哪个经典里有这句话?
他根本没听说过。
“你要是看过的世界足够大,懂的东西肯定也会非常多。”刘启淡淡一笑说道。
这什么知一道而晓万法,自然是他胡说八道的了。
有些解释不清楚的事情,搞得玄乎一点才好糊弄过去。
“给你,照图去打吧。”
刘启收笔,将图纸拨到了徐老二的面前,“暂时没必要去打造更多,可以先做几套试一试,看看这些农具到底适不适合江夏的土地。待军马场的牲畜养出效果,再结合这些农具,百姓耕种的效率应该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届时你就可以大肆的开荒了。”
大汉朝的田地数量跟充沛这俩字可以说根本不沾任何的关系。
受劳动力的制约,开荒一直以来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而为数不多可耕种的田地,还要面对战乱,以及连年天灾的影响。
粮食减产,百姓动荡这几乎就成了必然。
“主公,卑职觉得应该再加一些使用这些农具的方式,这种步犁和现在的犁差别似乎有些大,卑职左看右看都看不出来这种步犁的牵引方式。”徐老二在看了一会儿之后图纸,忽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