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孙自有儿孙福,江氏也不是大家闺秀出身,既然这两兄弟不急,她也只好按下心思,先安排家中赚银子的产业。
时光飞逝,转眼间到了六月份。
果然今春大旱!
之前大家手里还有陈粮,一直盼着春种,等新粮下来便好了。如今陈粮基本吃完了,新粮眼看着是没有了。
各地俱都不安起来。
先是有些存粮不足的乡里,已经在动用社仓存粮。然而竟然爆出了新的消息。
七成以上的社仓存粮,与账目对不上!
也就是说,账面上粮食还在,但仓库里并没有相应的粮食!
各里报到县衙,谢承安大惊。派出林叙调查了几日才得知了原因——社仓的粮食被卖了!
说起这个还和苏木兰有些关联。
年前苏木兰知道要有天灾,就鼓动谢承安买粮。她自己也拿出了十万两银子买粮。
谢承安因为从大安良寺抄了不少财货,除了上交大部分,县衙也截留了三十万两银子。
有银子,谢承安自然也就有底气买粮。他派人和苏小柏、李凡一道去太湖买了三十万石粮食,最终都储存在大安良寺的粮仓之中。
虽然苏木兰为了避免本地粮价上涨,是去太湖买粮。但有县衙的参与,此举不免就被那些有心人看在眼里。
再加之去岁减产,那些广有田地的乡绅、地主们也预感到大事不妙。再看到县衙都在大量购粮,他们便也出手买粮。
这就造成本地粮价暴涨了一波。原来大米、麦子是八十文一斗,因被大量收购而涨到了二百文一斗。就是杂粮也涨为一百文一斗。
直到谢承安放官仓平抑粮价,才压低了一些。年前稳定在米面一百二十文一斗,杂粮八十文一斗。
可如今普通农户陈粮吃完,新粮眼看着收不上来,粮价忽然再次暴涨。现在米面是二百二十文一斗,杂粮一百一十文一斗!
还未等谢承安反应,又从府中移文得知,这场大旱波及附近二十余府。不光青阳府,也不光安澜县,粮价都在大涨!
粮价涨了,那些看守社仓之人自然就坐不住了。
虽说是民仓交给乡里看管,但普通百姓哪愿意轮流干这个事,大多委托里长乡老等人雇佣些游手好闲之人。
这些人本就不安份,平时还好,眼看着粮价大涨怎能不生出心思来?有的是监守自盗,有的却是串通里长乡老一起倒卖粮食。
明偷的暗抢的,手段不一而足,结果却是大同小异。七成的社仓仅剩下不足三成粮食。
而那另外的三成社仓可不是满仓,是乡里田地薄,本就没什么余粮存储。一粒粮食都没有!
好在谢承安手中有粮,心中便不慌。
直拖到七月中,春夏连旱,夏收绝产,事情越来越严重了。
也正是在此时,邸报传来,天子统率五十万大军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