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的大伯父乃是其父之长兄,自幼聪颖好学,心怀大志。
而且家里所有的资源都给了他,而罗平的父亲却没有读过几年的书,只能另辟路径去参了军。
所获得的成就比自己的兄长还要好一点。
罗华曾饱读诗书,渴望凭借自己所学之才,能入仕入朝,能够光宗耀祖。
正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他的毕生之追求。
然而世事无常,命运多舛。
尽管大伯父一生勤奋不懈,但当时正值乱世,天下动荡不安,社会局势混乱不堪。
在此种环境之下,要想有所作为谈何容易?
他历经无数艰辛与挫折,却始终未能取得显着的成就。
岁月蹉跎,一转眼便是而立之年了,而抱负仍未实现,只能听从家里的安排,回乡娶亲,生儿育女,这无疑令他倍感失落与无奈。
这也是他的最大的遗憾。
自罗平之父壮烈捐躯之后,照料罗平之事便由大伯父接手操办。
这位大伯父膝下亦育有三子两女,本来儿女成堂他自认虽然成就比不了弟弟,但儿女方面却比自己的弟弟高一等。
但后来才现,他这三子自幼资质平平、碌碌无为,并无甚出众之处。
反观自家兄弟之子——罗平却天赋异禀且勤奋好学,于十里八乡间颇负盛名。
众口夸赞,都说此子必有所成就,还说生子当如罗平。
他表面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心里又妒又恨。
眼见如此落差,心生恼怒,直叹自己的孩子无能,恨铁不成钢,甚至巴不得能用自家这几子与罗平互换一番才好。
故而,罗平十岁的时候,大伯父当惊闻胞弟离世之噩耗时,弟媳伤心患病的时候,他心中竟暗自窃喜起来。
终于得偿所愿,趁着大家还在已懵逼的时候,便迫不及待地把罗平母子接过来照料。
而他对罗平的关怀和照顾,并不是出于真正将罗平当作是亲生儿子来抚养,而是将其视为满足自身权力欲望的工具或手段。
这种关系并非源自亲情的纽带,更多地是基于利益、野心或者其他非情感因素的考量。
在这个人眼中,罗平只是一个可以被利用的棋子,用来实现自己追求权力和地位的目标。
他可能会给予罗平一些表面上的关心和支持,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最终能从罗平身上获取更大的好处。
比如说,他得到了乡亲们的高度赞扬,大家纷纷夸赞他有情有义,能够将自己已经过世的弟弟留下的幼子抚养长大成人,实在是太难得了!
这种行为不仅展现出了他的善良和担当,更让人们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
有了口碑,便有了地位,人们还推荐他成为一族之长。
这是他次尝到的甜头。
而且这些甜头源源不断地来。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看到了结果。
年纪轻轻就有所作为的罗平在政界开始崭露头角,他就像一颗耀眼夺目的新星正从东方缓缓升起。
其仕途更是一帆风顺、平步青云,仿佛所有的好事都降临到了他身上一般。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能力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尊重,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这些都归功于他的抚养和教诲,他相信,如果没有他这个大伯,罗平便会泯人众矣,可能连街边的乞儿都不如。
罗华看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光芒四射的大侄子,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别样骄傲和自负。
他心想:像罗平这样出类拔萃、堪称人中龙凤的人才,必定会受到众多人的喜爱和追捧。那些倾慕他的人恐怕多得如同过江之鲫一般吧!
他心里很清楚,向罗平表达爱慕之意、甚至扬言非罗平不嫁的女孩子可不在少数,但无一例外都被罗平给回绝了。
要知道像罗平这样出类拔萃的男人可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啊!又怎么可能不让众多女子为之倾心呢?
罗华曾经私下里打听过那些女孩子们的家庭背景情况,结果现她们的家境条件都没能满足自己内心的期许标准。
毕竟以罗平的资质和能力来看,他完全可以拥有更优越的选择对象才对啊!
因此,罗华并没有把这件事情太当回事儿,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出手罢了。
因为在他的观念当中,只有那些有权有势且家财万贯的豪门贵族家的千金大小姐才能够与他这个出色无比的"好儿子"相匹配!
如果真的能够跟这样的权贵之家攀上交情并且结为亲家关系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