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
是古代华夏诸朝立国之本。
很多人或许并不明白‘百善’中为什么是‘孝为先’。
进而觉得孝、愚孝、《二十四孝》中所推崇的各种孝道故事都是封建糟粕。
但古人难道都是蠢蛋吗?
他们难道看不出‘埋儿奉母’这样的孝顺是多么的畸形?
看不出“卧冰求鲤”这样的故事是有多么愚蠢?
你想给老母亲吃鱼。
用火烤、用铁锹凿。。
再不济对着冰面邦邦给它两拳都行!
哪一种不比卧冰来的更有效率?
可是。
就这样一堆在后人甚至当时人看来都极尽愚蠢的故事都能流传数千年。
可见故事只是外在。
其中所要强调的孝——才是根本!
孝。
它并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
更是一种巩固统治的有力工具——也是最廉价的一种。
狭义的孝是子女对父母的奉养。
广义的孝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级的顺从。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华夏。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是社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孝不仅是道德的标准,更是维系家庭稳固、进而维持社会稳定的纽带。
在家是孝。
出了家,孝就进阶而蜕变为忠。
古代的皇帝自诩为天下人的君父。
天子既是华夏天下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华夏家庭中的最高大家长。
因而。
自西汉开始。
给皇帝们的谥号里加一个‘孝’字,便成了约定俗称的铁律。
一项历史制度能够传承两千余年。
它一定不是仅仅依靠字面的‘祖训’两个字就能够完成的。
在其的背后,必定有更加深层次的社会作用、统治作用。
只有足够的利益,才能让同样一条制度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焕生机。
。。。。。。
孝的外在表现是敬老。
就比如李世民。
贞观一朝23年。
颁养老诏28次。
6o岁以免除劳役赋税。
8o岁以赐两米两石、布匹五段,可指定一人为侍(护工)。
9o岁以,两人为侍。
1oo岁以,五人为侍,岁赐翻倍。
相当于朝廷出钱奉养老人。
所以当看到后世华夏人的平均年龄达到74岁。
李世民当即就算起了一笔经济账。
按照后世人口数倍于大唐来说。
这每年给出去的养老费用。。。。。。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