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仰。
安静的看着天幕。
听不出语气波动的声音传出。
向身后的朱标问道。
“标儿,你说这个姓袁的后人成功没有?”
朱标略微一想。
便回答道。
“儿臣以为。。。。。。应该是成功了。”
他解释道。
“天幕这一期的标题名为稻神。”
“既然能以此为题。”
“想必是培育出了可提升产量的粮种。”
朱元璋微微点头。
是啊。
肯定是成功了。
不然的话。
视频标题会起名为‘稻神’吗?
其实。
他也是这么认为的。
之所以还会有此一问。
只是因为。。。
他不敢相信!
一句提升产量。
虽然听着简单。
轻飘飘的。
但纵观华夏数千年。
粮食产量一直在逐步提高。
提高到如今。
其实已经很难再有提高空间。
先秦时期。
《淮南子·主术训》提到:“十亩之田,率岁之收,不过四十石。”
相当于稻谷的亩产量为4石,折成大米为2。4石。
秦汉时期1石为14公斤。
秦汉时期的粮食亩产量为:水稻,96斤亩。
隋唐时期。
南方得到开。
“一顷百亩,出米五十余斛(石)。”
隋唐的1石为42公斤,1亩为如今的o。8亩。
隋唐时期的粮食亩产量为:水稻,157斤亩。
两宋时期。
农业重心继续南移。
《奏救荒事宜状》提到“每亩出米二石。”
两宋的1石为49公斤,1亩为现在的o。9亩。
宋代的粮食亩产量为:水稻,22o斤亩。
到了现在大明。
湖广熟、天下足。
已经成为共识。
双季稻、麦稻两熟的轮作制逐渐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