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鸡同鸭讲
然后余下的大多字数便是给暖玉列了一张她要读的书目,最后叮嘱她女红也是要练的,全当业余爱好了。至于她的‘专业’……似乎是要做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大家闺秀来着。
哪有一见面便这么‘虐待’人的。
“……先生还没开始教作诗呢。女红我倒是大有长劲,如今能绣条帕子了。”言下之意,那些书目当成她的启蒙教材显然有些不合适,太深奥了些。给许老先生去看,估计老先生都得看的晕头转向。至于女红,于卫宸离开时,也算是大有长劲了。
卫宸显然有些不满。“那些书都是我看过的。”言下之意,他可是亲自验证过的。
所以说,人比人,得死啊。
“二哥,我们兄妹三年才见一面。可别因为几本书伤了和气。倒是二哥这三年跟着玉言公子去了哪里?怎么又突然回来参加童子试?”暖玉这话题虽然转的有些僵硬,不过卫宸在暖玉面前,向来脾气不错。哪怕明知道小姑娘借机逃避他的责问,不过他喜欢暖玉这大眼睛一转,然后计上心头的小模样,那一刻的暖玉,简直让卫宸有种想把小丫头带到屋子里关起来,然后一辈子不让外人看一眼的冲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卫宸言简意赅的解释道,暖玉听后,小脸上满是羡慕。“玉言公子待二哥真好。”卫宸不在的日子,暖玉总在想卫宸上辈子到底受了多少苦,最终才能爬上那样的高位。
才能变成人们口中那恶贯满盈的卫阎王。
上辈子卫宸可没好命到遇到玉言公子,十几岁离家的卫宸,似乎孤身去了京城,然后在京城摸爬滚打几年,便一夕间窜起,没人知道这个年轻人怎么突然间就成了京中新贵。待卫宸殿露头角,有人去查这个年青公子,却现一片空白。只知道这人几年前随一位权贵来到京中,可那权贵很快死在权势争斗中,那之后这少年似乎经历了很多……
上辈子暖玉听到这些时,卫宸早已成了人人仰望的存在。
那时候她和卫家同一个鼻孔出气,觉得卫宸简直是忘本……
上辈子她自然也从未在意过卫宸在卫家经历了什么,以至他离开卫家,从此再不以甘宁道卫家二公子自称。如今她亲眼得见卫家如何孤立卫宸,那种孤立,比打骂还要让人难以忍受,最终卫宸还是离开了卫家,而且比一世离开的还要早,暖玉虽觉意外,却明白和体谅。如今她和卫宸还能这般见面说话,暖玉心里已经觉得很满足了。
这一世的轨迹明显和上一世不同。
也许卫宸再不会成了那个臭名昭著的卫阎王。
有玉言公子教导,得其提携,还未参加童子试,卫宸已经扬名。若他这次能考个好名次。于卫宸仕途大有好处。举荐出仕虽然容易,可弊端太多,如果能正经的科举出仕,倒真的和上辈子天差地别呢。“二哥这次一定要努力考,争取考个好名次,也对得起玉言公子的教导之恩。”
卫宸便那么唇角挂着淡笑听着暖玉说话。
他离开时,暖玉到他腰上位置,三年不见,她依旧到他腰上位置。卫宸恍惚间有种感觉,仿佛两个人根本没有分离三载。就好像以前,他们每天一起上学堂,一起回隐园用饭,然后小姑娘趴在书案上一笔一划的临摹他的字。而他看似一本正经的看书,实则眼风扫向小姑娘……
一天很快过去,第二天依旧如故。
想想便觉得伐善可陈的日子,回忆起来却别有一番味道。
“……大哥这三年来十分用功。几乎吃住在许老先生那里。”暖玉提起卫瑞的用意其实是想提醒卫宸。不要轻视了卫瑞,别怪暖玉区别对待。
主要是卫瑞待她从来都不冷不热的。
一个人若想得到别人的心,一定要先交出自己的心。天下间,本没有无缘无故的喜爱,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纵容牵就。
父母纵容孩子,终究离不开骨身亲情。
毫不相干的两个人,是不会在意对方的。
她和卫瑞就是这样,卫瑞从来不正眼看他,她自然也不会上赶着巴结卫瑞……至于当年缠着卫宸,这是暖玉做过的唯一一件丢脸的事,也是唯一一件便是颜面尽失,她也要去做的事。
重活一世,她不想重蹈覆辙。
光靠她自己,她没信心改变一切。
再过两年,卫家和计家的亲事便要提上日程了。卫老夫人再疼她,也不会因为她一句‘不想嫁’而放过那样一门‘好姻缘’的。在世人眼中,计家有钱有势,哪家姑娘能嫁进计家,实在是件祖坟冒青烟的幸事。
只有她知道。计宏礼在娶了她之后翌年下场,童子试,乡试,会试,一路进宫参加了殿试……
那一离开,他们再未正式见过面……中途计宏礼回来要银子,对她始终避而不见。不想这些生,她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靠山,整个卫家,她能依靠的只有卫宸。
心存利用也好,识时务也罢。
初时她对卫宸确是别有用心,可是相处久了,她是真心把卫宸当成嫡亲的哥哥,敬着,在意着,担忧着……也喜欢着。
卫宸有些不悦,他只当自己离家三年,暖玉和卫瑞越来越亲近了。
这时候暖玉提起卫瑞,是真心夸奖呢。
不得不说,男人在表情达意方面,天生劣于女子。哪怕卫宸将来是个手眼通天之人,也弥补不了他如今只是个十五岁少年的事实。“我会量力而行……”虽然心中不悦,可卫宸最终还是开了口。他在承诺,承诺自己不会对卫瑞‘赶尽杀绝’。不过暖玉听不出,只当卫宸在说自己会尽全力的。
暖玉笑着点头。
卫宸脸上的笑微僵,不过他脸上笑意实在太浅了。
冷面具带习惯了,脸上神情有些僵。以至暖玉根本没看出卫宸笑意这微小的变化。于是,兄妹二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叮嘱,便成了鸡同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