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三日之後有人上了匿名的奏疏,控訴先馮翊王違逆睦宗政令,藏匿家小。
神域站在深廣的朝堂上一言不發,反倒是堂上宰執們據理力爭,大有人死債消的不平。
但終歸還有當年的舊臣,老則老矣,對舊事耿耿於懷,執著笏板道:「先馮翊王違背睦宗之命有目共睹,後先帝即位,念及骨肉之情追封先馮翊王,是先帝之德,不可以此抵消先馮翊王的罪過。臣等以為,陛下承宗廟之重,祗承天地之意,垂拱四海而賞罰分明,雖令小馮翊王襲爵,亦不可耽怠先祖之命。先馮翊王有罪,理應細數罪狀,再行申斥,如此才是正道。」
這話引得支持神域回朝的宰執們大怒,也不講究羅里吧嗦那一套了,大白話上陣,粗喉嚨大嗓門道:「沒有當日先馮翊王私藏家眷的前因,可有今日尋回皇伯血脈的後果?大宗子嗣不健,唯有小馮翊王與陛下同祖同宗,是至親骨血,難道徐老還要因此牽連小馮翊王,讓往日舊案再攪得朝堂不寧嗎?」
這就又牽出了聖上後繼無人的尷尬事實,當年的言官徐珺雖然已經七十多了,思想依舊頑固,為了維持自己的臉面,很是不屑宰執們的杞人憂天,「陛下正值盛年,如何斷定不會有後嗣?分明是你們這些人太著急,欲圖混淆大宗血胤。」
然後引發了兩派亂糟糟的唇槍舌戰。
神域抬起眼,向上望了望,聖上神色凝重,不難看出,他對徐珺的話還是十分贊同的。
畢竟誰願意養活別人的孩子,就算過繼了嗣子,多年之後馮翊王遺脈天下在手,是否又會慢待肅宗,將先馮翊王奉為正統?
所以藉機先行打壓,很合乎聖上的心意,宰執們的吵鬧讓他覺得不耐煩,蹙著眉大聲清了清嗓子,朝堂上立時便安靜了下來。
「既然有奏疏上達天聽,就不可等閒視之,宰執們所言合乎情理,但徐御史所言也有理有據。本朝法度向來嚴明,縱是皇親國戚亦不可違逆,奏疏上彈劾先馮翊王罪狀,可令廷尉嚴查後再行定論,方不違背先祖睦宗之皇命。」
神域握著笏板,手心裡冰涼一片,他可以與王朝淵、徐珺之流拼殺,但又如何抵抗一位帝王鐵了心的壓制?
他想據理力爭,正欲開口時,見同平章事溫迎向他投來目光,不動聲色地搖了搖頭——
這個時候,火上澆油不是明智之舉,要想守護先馮翊王,先必須保全自己。
【作者有話說】
第26章我是普天下紈絝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
滿腦子的少年意氣,忽然便冷卻了下來。
是啊,也許這正是政敵設下的局,要的就是讓他御前失態,到時候不光死去的阿翁不能倖免於難,連他自己也會被拖拽進深淵,讓聖上有了名正言順的藉口,永生永世圈禁他。
所以要忍,現在能做的,也只有忍。
他低下頭,將所有憤怒和屈辱含在嘴裡,和著血淚一起吞了下去。他甚至不能讓人看出他的頹廢,必須把自己的心淬鍊成鐵,才能錚錚站在眾目睽睽之下。
但聖上卻沒打算放過他,面上帶著一點悲憫之色,垂眼喚了聲馮翊王,「朕這樣處置,你會怪朕嗎?」
神域忙做出恭敬的樣子來,如聖上所願俯下了身,「臣蒙天恩,得以還朝,對陛下只有無盡感激。二十年前的舊事,事關臣先君,臣雖不能因私為先君辯駁,但臣身為人子,願替先君領受責罰,一切但憑陛下做主。」
他的話說完,朝堂上的臣僚便衍生出奇異的眾生相來,有人悲憫,有人譏嘲,有人不屑。也許在大多數人看來,先馮翊王生了個不孝子,為了王爵和厚祿,連辯解都不曾為生父辯解一句。但同平章事等人卻鬆了口氣,宰執們知道,這才是目下唯一妥善的對策。插手不得,就替父領受罪責,既讓聖上滿意,也盡了他人子的孝道。
果然這話讓聖上放下了戒心,他本以為奏疏公之於眾後,必定會引發神域的激烈抵抗,畢竟年少熱血,稍有不慎就逾越了。他也存著看戲的心情,期待神域的反擊,可惜啊,並沒有。
神域的反應,在他看來僅僅是純粹的賓服和認命。二十年前那位阿叔自盡時,聖上已經弱冠了,他還記得先馮翊王的為人,過於溫文沉靜,沉靜得甚至有些雌懦。這樣的人生下來的兒子,性格上必定傳承了這種缺陷,他試探了,也證實了,不出所料,便也放心了。
兄友弟恭的戲碼還是要演一演的,聖上的語氣和軟下來,悵然道:「二十年前你還不曾出生,先輩的種種與你並不相干,你何罪之有呢。這件事就交給廷尉吧,總要給滿朝文武一個交代。」一面又好言開解,「這是政事,而非家事,你既然還朝了,就要懂得大局為重,不可心生怨懟,明白麼?」
神域道是,但這番可笑的言論,足可見聖上的虛偽。他要鞭撻他死去的父親,卻要求他國事家事分開,如果哪一日能夠細數肅宗殘害手足的罪過,聖上還會如此慷慨激昂嗎?
反正高坐龍椅的人達到了目的,這件事暫時可以丟在一旁了。
後來又議了農耕賦稅事宜,一場朝會完結,各路人馬退場。神域從朝堂退出來,目送徐珺趾高氣揚地踱著方步走遠,暗中咬緊了牙關。
先前給他暗示的溫迎見他駐足,抱著笏板上前來,向他微呵了呵腰。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1t;)
&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