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霜满地,邰城前往京都的官道两边,一行三骑缓缓而行,山羊胡的老人微微眯眼,仔仔细细地将昨夜到今晨生的事情回想了一遍,然后摇头苦笑……
一旁的妇人感慨道:“没想到我们这一趟只是走个过场而已,可是……葛老,既然那位通判大人是沂王这边的人,为什么殿下还会让我们多此一行呢?”
山羊胡的老头微微沉吟,道:“也不尽然,那位大人深谙官道,岂会不知东宫之争非同儿戏,依我看,他不过是趋利避害,既然不能和沂王殿下结怨,不如索性卖一个人情罢了。”
双颊深陷的汉子咕哝道:“管他安的什么心思,既然这本册子现在到了我们手里,那这一趟就算不辱使命。”
老头点了点头,妇人疑惑道:”总觉得这事有些蹊跷,不知道如果日后裕王知道了此事,那位通判大人又当如何自保?”
老头抚了抚山羊胡,苦笑道:“那就不是你我操心的事喽,我看我们还是尽快把这本册子送到沂王手上。省得夜长梦多,还有,鲤鱼门已经成为裕王鹰犬,这事也要告知殿下。”
妇人轻轻嗯了一声,扬起长鞭轻轻拍打在马背上……
………………………
清晨,南郊举人巷的二十一小院中,李浪再次见到了一身便服的靖王殿下。
邰城之行相当顺利,靖王手里捧着破旧的册子,眉宇间难掩兴奋,他激动道:“往小了说,这次你帮了我大忙,往大了说,你可是对社稷有功!”
李浪蹲在地上搓了搓手,似笑非笑,道:“总觉得那位邰城的通判大人有些……奇怪。”
靖王扫了一眼四周,试探道:“此间并无外人,小侯爷这个时候就不要卖关子了,但言无妨。”
李浪想了想,起身道:“不管是京门镖局,还是鲤鱼门,这位通判大人似乎都早有准备,而且,邰城出了这么大的动静,魏员外郎的府邸怎么会只有区区两张封条?”
靖王点点头,若有所思道:“你的意思这有可能是一个……局?可是做这样一个局的目的是什么呢?”
李浪眉头舒展,没有说话,只是轻轻舒了一口气。
………………………
京都天子山的长青观中,换上一身素净道袍的永庆帝刚刚落笔,表着金丝楠木框的宣纸上,“庭”字已经完成了五笔,笔锋遒劲,已然成势。
永庆帝低下头,往纸上轻轻呵着气,随后,目光开始望向伏在地上的老貂寺,轻声道:“说了多少回了,你上了岁数,身子骨也不如以前了,在朕的面前以后不兴跪,站着回话。”
老貂寺雪鬓垂地,重重磕了一个头,缓缓起身:“主子是国君,规制礼节是本,至于对奴才的恩宠,老奴一直放在心中。”
“你啊,冥顽不灵。”永庆帝笑骂了一声,不再纠结,继续问道:“邰城那边有没有消息传过来?”
老貂寺清了清嗓子,认真整理一下思路,小心翼翼道:“果然不出主子所料,大理寺那边刚刚放出消息,邰城就闹出了一点动静!”
“哦?”永庆帝负起手,这位大周的天子露出了久违的兴趣。
老貂寺不敢怠慢,徐徐道:“听说裕王和沂王两位殿下都差了人,去了趟魏仲英的府宅,至于差的两拨人都是京都地界小有名气的江湖派别,不过……依照主子事先的安排,邰城府衙出动了一些兵马……”
说到这,老态龙钟的老貂寺微微有些气喘,他伸出满是褶皱和斑点的老手,先是紧握成拳,随后又慢慢放开,然后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现在裕王和沂王,两位殿下手里应该各有一本册子。”
永庆帝嘴角微动,却没有说出一个字,他只是微微眯起了眼睛。
这一刻,善于察言观色的老貂寺背脊冒汗,他伸手入怀,随后掏出一本泛黄纸册,双手颤抖地呈上前,俯道:“主子,奴才还有一事通禀……这是今晨,靖王殿下刚刚呈上来的,请主子过目……”
永庆帝神色中闪过一丝狐疑,不过转瞬即逝,他接过册子,轻轻翻了几页,然后眉头越皱越紧,许久后才沉声问道:“他说了什么?”
老貂寺的头垂得更低了:“靖王说,他翻了几页,不敢自专,所以请主子定夺!”
“哦?”永庆帝下意识地揉了揉眉心,许久后,重重叹了一口气,吩咐道,“可以先让诏狱那边盯紧一点。”
老貂寺赶忙点头应是,永庆帝又道:“这些天你就辛苦一下,天下迎春后,当其冲的是青藤盛宴,原先的逐鹿节肯定要提前的,只是这岁末天寒,天子山的鹿怕是不好找。”
“瞒不过主子,老奴已经差了京都守备司的人马负责这一回寻鹿,数量上应该不会有问题,不过,品质上和往年相比,确实会差一些。”
永庆帝摆了摆手,感叹道:“无妨的,终究是个过场而已!”
老貂寺再次应是,然后,一步一步略显蹒跚地退了出去。永庆帝重新坐定,闭上眼睛,又一次敲响了那根玉杵。
一共七七四十九下,等永庆帝再次睁开双目的时候,这间敞亮的道观中不知何时多出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道人。
白须老道人一身黑色素净道袍,三千银丝挽了一个简简单单道暨,上面别了一根普普通通的木簪,老道人眉目微敛,仿佛世间事不为所求,世间苦不为所动,
然而,大周的皇帝陛下却恭敬地行了一个道揖,开口道:“繁碎俗事搅了张真人的清静。”
老道人微微笑道:“这里只是南门观的一座门下院,虚怀若谷,自然无为说的是道祖老人家,至于贫道……身处红尘,要想做到不拘于事,不困于隘谈何容易。”
永庆帝苦涩笑道:“张真人所言极是,朕是走不了长生路的,而朕的家事即是国事,这百年遗事只要稍有不慎,恐怕会误了我大周千年的国运,那时朕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下的列祖列宗。”
老道人抚须笑道:“陛下难道不是早有计议?”
永庆帝摇了摇头,道:“道长是知道的,大周的规制,皇子过了弱冠之年各自领藩,该送走的都送走了,朕只留了两个不成器的东西,其实这样一来,朝野上下早就心知肚明,这些年,说他们结党营私有些过了,但沆瀣一气是有的,尤其是近两年,内阁还有兵部提议立储的奏折,已经摆到了朕的案头上了。”
大周皇帝的语气中已经明显带着怒意,老道人依然不为所动,云淡风轻道:“所以陛下召回了靖王,还出了一道柳下册的考题,只是不晓得这三位皇子的答卷,到底能不能让陛下满意?”
“不怕张真人见笑,那两个逆子跟在朕的身边多年,他们是个什么样的德性,朕一清二楚……看来都以为自己的翅膀硬了。”
永庆帝自嘲一笑,接着拍了拍案桌上那本破旧的书册,蹙眉道,“倒是这老四,在外领藩六年,朕有些摸不透了……”
老道人哈哈一笑,道,“陛下是身在此山中,做了一回当局者迷。”
永庆帝连忙正色道:“还请张真人指教!”
老道人捻起白须:“陛下所虑,是靖王争与不争,是慈,还是虞,可在贫道看来,慈、虞、真、假,都不重要,关键是为与不为,靖王若慈,则是陛下家之幸事,靖王若虞,何尝不是大周国之幸事。”
白须白的老道人说完,长青观内一阵沉默,许久后,大周的皇帝陛下终于展颜,随后,躬身向着老道人恭恭敬敬地再行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