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恭喜。」高君心道,師弟妹們在學校的生活多姿多彩,他很開心。
鄭歡喜忽然問:「師兄,學校不算。天喜班什麼時候才能開戲呀。」
學校生活雖然不錯,但哪有唱戲好玩?
他們所有人都渴望登上戲台。
高君心:「我正想說這件事,這周六我們就能開戲了。」
「什麼?!」孩子們差點沒拿穩飯碗。好消息來得太突然,激動得飯都不太想吃。
「師兄,你快說說!」所有人都在催。
「的戲園還在裝修,但戲可以先唱起來。我聯繫了幾個社區,他們同意我們周末搭台唱戲搞活動。」高君心道:「這算是在做公益,也是在打知名度。所以,大家要努力。」
國營川劇院都有「進社區」、「下鄉鎮」的活動,反響都很不錯。高君心就是受此啟發。
做公益,也就是做廣告了。
做這些事可能不會直接轉成收入,但堅持下去一定能養出名聲。
效果怎麼不好說,但不做肯定沒效果。
再說了,這也是給戲班每個人積累舞台經驗。因為他們的舞台,很快就要變大。
*
何慶國今年八十三,一個人住在南運城公租房小區。
老伴亡故,三子一女全在外地,各有各的家業,無人看望他也鮮少來電話。
別人都說他命不好,一生不幸,但他一個人過得很自在。
房子是國家廉價租給他的,飯在社區食堂吃,生活有保障。每天早起吃飯,出門遛彎,脖子上掛著一個錄音機,聚攏幾個老友一起聽聽川劇錄音,再場上一連段,日子很滋潤。他們並不孤單。
唯一的遺憾,就是能聽的戲越來越少了。隨著角兒們去世,好多作品也被帶走了。青年演員唱得不夠味兒,不正宗,曲目不夠多,他們的改編老古董們也不喜歡。
「川劇莫死在我前頭!」何慶國偶爾感嘆。
聽戲不容易,想看戲更不容易了。
在食堂吃過午飯,何慶國準備回家午睡。
他發現自家樓下的運動場內搭起了舞台。
「又要幹啥子喲?推銷保險的嗎?」何慶國很煩,有這舞台,他怕是睡不好覺。
「何爺爺,我們在搭戲台,有戲班來唱川劇。」社區工作人員回答。
「哪個戲班子?」何慶國好奇地問,他已經找了跟板凳坐下。
「天喜班,都是年輕人,不出名。你可能沒聽過。」有人補充道。
何慶國想反駁,他還真的知道。
前段時間有戲友在網上推薦天喜班,不過還沒來得及去看,天喜班就遭遇不幸。當初還覺得很遺憾。
工作人員看他不說話,以為他對戲班不滿。她勸道:「何爺爺,好不容易來個戲班,雖然年輕了點,但你還是該組織大家來捧捧場呀。到時候大家多鼓掌、多叫好。一定要熱情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