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直……莫名其妙地被寒鸦司追杀,最恨陶应。
如今见曹操问计,便对曹操说道:“庆父不死,鲁难不死。这陶浪子简直就是一只妖孽,不除不足以平民愤。
短短五年,便从一介徐州浪子,展成天下势力最大的诸侯。
若再任由其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属下觉得,应当与袁绍尽释前嫌,共同对付陶应。”
第二类主张攻袁绍。
代表人物是荀攸。
荀攸不太同意司马懿的观点,在司马懿说完之后,便对曹操道:“谋略之道,既要因人设谋,也要因时、因势设谋。刚才司马军师所说,其实只是因人设谋。”
“如何才是因时、因势设谋?”曹操问道。
荀攸道:“一年之前,咱们就该联合袁绍先灭陶应。可惜袁绍身在局中,坚持认为是主公杀了他的长子袁谭,不听任何解释,咱们也只好被迫应战。
如果在当时就联合袁绍对付陶应,自然是最好的。但是,现在的情况却不一样了。
其一,陶应兵势已经用尽。
新占了大量的地盘需要稳固和治理,陶应不会再谋求进一步扩张。身为天下第一诸侯的陶应,如果只是谨守自己的地盘,要去攻打他并不容易。
其二,袁绍并不适合做盟友。
此人见小利而忘义,公孙瓒、韩馥便是前车之鉴。更何况直到现在,袁绍仍然认为袁谭是主人派人杀害的。
杀子之仇在先,就算睡在一起也不会舒坦,是谓“同床异梦”也。
其三,现在正是袁绍最虚弱的时候。
咱们不如乘机先灭了他,夺了他的冀州、幽州壮大自身实力,然后再回头对付陶应?”
这番话,也是说得曹操连连点头。
然后,还有第三类。
第三类的代表是老成持重的钟繇。
钟繇主张的是同时与陶应和袁绍交好,先着力展自身。
因此,在荀攸说完自己的观点之后,钟繇又对曹操道:
“关中八百里秦川沃土,足以养活一千多万人口。依下官之见,应该抓紧时间将兖州甚至雒阳的百姓迁移到关中。
关东之地暂时也不放弃,可与袁绍、陶应左右逢源,两不得罪,也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必早!
积蓄实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战则已,一战平推。”
曹操听了钟繇的话,也是郑重地点了点头。
……
三群人,三类不同的观点,各有各的道理。
如何抉择?
曹操想了很久,才自言自语地说道:“其实问题的根源,还是袁绍一直认为袁谭是咱们杀害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司马懿闻言,心中一动。上前对曹操说道:“属下倒是有一计,可让袁绍相信袁谭是死于陶应之手,只是…………”
“只是如何?”曹操问道。
司马懿道。“只是需要大公子承担一些风险。”
“这有何难?”
曹操大笑道:“来人,去叫大公子来,让他听从仲达的安排。”
……
数天之后,皇甫郦带着曹昂来到了袁绍在黎阳的中军大帐,并且,带来了一封曹操的亲笔信。
曹操在信中写道:
“本初吾兄如唔。贤侄显思之死,实与小弟无关。此后种种,弟亦有口难辩;挥军应战,亦不得已而为之也!
弟不忍百姓受战乱之苦,亦不愿陶浪子小人得志。
今送大儿与兄长解恨。
兄若杀之,可就地埋之;若烹之,分弟一杯羹汤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