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吉林小说>风流神针>中医针灸常识

中医针灸常识(第4页)

针灸中常用灸法

艾炷直接灸

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化脓灸(瘢痕灸)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操作方法:

1。体位的选择和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故要特别注意体位的选取,要求体位平正、舒适。待体位摆妥后,再在上面正确点穴。

2。艾炷的安放和点火: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单纯采用细艾绒外,也可在艾绒中加入一些芳香性药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热力的渗透。然后,在施灸的穴位处涂以少量的葱、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艾炷放好后,用线香将之点燃。每灸完一壮,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复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壮。

3。敷贴药膏: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日换贴一次。数天后,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亦应勤换,约经3o~4o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其他炎症。同时,可多食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有利于提高疗效。如偶尔现有灸疮久不愈合者,可采用外科方法予以处理。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艾炷间接灸

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1。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o。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

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o。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大蒜味辛,性温。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加施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4。隔附子(饼)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o。5cm,直径约2cm)作间隔,上置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温火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如阳痿、早泄以及外科疮疡窦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虚性外证。可根据病情选取适当部位灸治,饼干更换,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近人有以附子,或其他一些温热、芳香药物制成药饼作间隔灸。

灸时在药饼下衬垫纱布,以防烫伤,药饼灸后可重复再用。

艾条灸

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有一定距离,灸1o~2o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此为悬起灸。悬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烧,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o~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2。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3。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

药条灸

指用药物与艾绒卷成艾条。临床上常用的有太乙针灸与雷火针灸。

1。太乙针灸: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烧着,用布七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o次为度。

此法治疗风寒湿痹、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2。雷火针灸:其制做方法与“太乙针”相同,惟药物处方有异。施灸方法与“太乙针”相同。

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值得推广。

灯火灸

方法是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于应灸的腧穴上焠烫之。每听“叭”一声响,为一壮。功能为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多用于治疗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症。

天灸

本法又名泡灸,因其敷贴药物后,泡如灸疮而得名。古人文献中记载的天灸很多,兹择要介绍数种如下:

1。毛茛灸:采取毛茛叶子揉烂,贴于寸口部,隔夜就生水泡,如被火灸。可以治疗疟疾。

2。斑蝥灸:斑蝥乃一种甲虫。灸治时,将斑蝥浸于醋中,擦抹患部,能治癣痒。

3。旱莲灸:用旱莲草捣烂,敷置穴位上,使之泡,可以治疗疟疾等症。

4。蒜泥灸:用蒜泥贴于手太阴经的鱼际穴处,使之泡,可治喉痹。

5。白芥子灸:用白芥子研末敷患处,使局部充血,泡,可以治疗阴疽、痰核、及膝部肿痛。

砭石与针灸

传统的针刺疗法起源于砭石。砭石是一种锐利的石块,主要被用来切割痈肿、排脓放血和用它刺激人体的穴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可以说是最早的医疗工具,对此我国的古书中也有记载,如《内经》说“,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说文解字》也说“砭,以石刺病也”。具体说明了砭石是通过刺人体来治病的。

那么,砭石是怎么会被用来治病的呢?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往往要与大自然作斗争,常常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干活。因而会被尖石、树枝、荆棘等划破、撞伤皮肤,甚至会碰破皮肤而流血;但偶然也有在碰伤或流血之后,却使原有的疾病减轻或消失了。经过反复多次重现后,人们自然会认识到刺激人体的某一部位或使之流血,可以治疗部分疾病。于是经过长期的认识实践与积累,蒯产生了用砭石治病的方法。

一般认为用砭石治病起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打制、磨制的技术,能够制造较为精细的石器。砭石的形状主要是根据它的用途而定。如用作穿刺的做成剑形、针形,一般称为针石。用作切割的做成刀形,一般称镥石。这已经从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如1963年在内蒙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了一枚经过加工的石针,针长为4。6厘米,针身呈四方形,一头呈尖状。一头呈扁平的半圆状,有刃口,既可用来针刺又可用于切割。

随着砭石的广泛应用与实践,人们又明了骨针与竹针。当已经有能力烧制陶器时,又明了陶针。随着冶金技术的明,人们又明创造了铜针、铁针、银针、金针,丰富了针的种类,扩大了针刺治疗的范围。

对人体的某一部位进行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灸法;灸法产生于古人用火取暖。人们在烤火中祛散了寒凉,得到了温暖,同时体会到原有的疾病或疼痛却因此而减轻或消失,于是就用兽皮或树皮等包上烧热的石块、砂士等,贴敷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以局部取暖,解除一些病痛。这就是原始的热熨法。人们又逐步改善这种热熨

灸所用的燃料,一开始往往用杂草树枝等,以后逐步展到木炭灸、竹筷灸、艾灸、硫磺灸、雄黄灸、灯草灸等,而最常用的是艾灸。因为艾叶具有温经散寒止痛等功效,用以烧灸则热气内注,能温煦气血,治疗虚寒之证。

风流神针

书友推荐:升温沿河路伺机而动山村傻子神医直男宿主被反派强制爱了下雨天缠金枝(古言1v1,先婚后爱)网恋到顶头上司了!和大叔奔现后没你就不行之新征途正义的使命春盼莺来花开百年被哥哥舔逼后上瘾了(兄妹h)神婿叶凡混沌剑神天人图谱我同行非要让我金盆洗手玻璃灯相敬如宾第六年
书友收藏:截教扫地仙的诸天修行风水之王NBA:开局交易麦迪,震惊联盟官道:从殡仪馆平步青云青云官道缘分似梦孕期掉眼泪,佛子轻哄娇妻放肆宠玄幻:老婆女帝,萌娃大闹九州魔门败类挥洒校园青云红颜香桌边[校园]城里的香艳我的绝品老师她是儿媳公媳高苏璎盛敬锋梦里花(强制、NP)十三幺权力巅峰:从借调市纪委开始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