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王耀庆,赵龙事业做不到那么大,没有赵龙,王耀庆爬不到那么高。
王耀庆从岭西农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乡镇农技站。当时他是全乡唯一一个正牌大学毕业的大学本科生。
那时候各单位人员结构复杂,有集体所有制工人、全民所有制工人、合同制干部、干部。
有的是接父母班的,有的是技校毕业分配的,有的是退伍安置的。也有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的,但分到乡镇的大多数是中专生,只有镇中学才有几个大专生。
王耀庆刚参加工作时什么也不懂,当时镇党委书记看他是大学生,就想重用他,让他管财务。
但他一个在部队里喂了几年猪的老乡说“你刚参加工作,没有群众经验还是去包村的好,你管财务在镇上待着,饭都没人给你管。”
那老乡是个没搞场的人,天天下队,想的就是吃喝。
走到农民家里,瞅见人家房梁上挂着的乌黑的腊肉,就说“你家腊肉还有这么多啊,煮一块嘛。”农民看他是干部,也不好拒绝,只好说“那煮一块嘛。”
他就自己拿起竹竿戳一块下来,农民煮肉,他帮着烧火,吃饱喝足了才说工作的事。
王耀庆不知道党办秘书、司机、财务这些都是和领导关系密切的人员才能担任,是亲信,领导最放心的人。
他去找书记,说“我不懂财务,我想去包村,积累工作经验。”领导一听,估计他是被别人日弄了,同时也感觉到这娃不知事,所以也就没再说什么,就让他去包村。
不久,书记生病住院,让他送一份文件,他就老老实实地把文件给书记送去。书记让他放那,他就放那走了。
就有人问他“你去看书记,给书记买的啥?”
他说“啥也没买啊?”
“那是直接给的钱?”
“给啥钱?书记就让我送个文件。”
“你就送个文件?连二分钱的东西都没买?”
“没有啊。”
“你个瓜娃子。”
王耀庆被那人骂得摸不着头脑。
实际,当年好多分到农村基层的大中专院校学生,不通人情世故,不知乡情民情,在乡镇工作还真不如那些接班的、技校毕业的、退伍安置的。
那时候中专、大学难考,人才稀缺。但无论中专大学,只要你考上,农村户口就转成城市居民户口,上完学国家就直接分配工作。而分到乡镇的自然是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村平民子弟。
这些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中专、大学,智商自然是没什么问题。但一个刚出社会,什么都没见过,家里大人也没有教过的农村娃,情商实在是堪忧。
乡镇层级再低,但也是官场啊,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一样不少。这些单纯的娃,初入那样复杂的环境,自然事事不顺,处处碰壁。
而那些接班的、技校毕业的、退伍安置的,家庭条件当然要好得多。在家里大人的言传身教下,为人处世自然比这些农民子弟灵活得多。
看见领导来了,递茶添水,扫地抹桌这些献殷勤的事,自不消说。
领导及其家人过生日、办满月、乔迁贺房、逢年过节待客,他们消息灵通得很,自己备一份厚礼不说,还给其他人也早早递话,弄得其他人也不好不去。
领导对去了的人或许记不住,但对没去的人却是记得很清楚的。
当时送礼的标准是五十起步,王耀庆月工资还不足二百,经得起几送?况且家里还有妹妹上中学,需要他交学费、生活费呢。自然是不去的。
乡镇工作又没什么技术含量,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文化,大学本科生和那些初高中文化的接班的、技校生、退伍安置的比起来,真没什么优势。